紫外線透過率分析儀是一種用于測量材料或產品在紫外線波段下透過率的精密儀器,廣泛應用于科研、工業生產、環境監測及醫療等領域。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光譜分析技術,量化評估材料對紫外線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特性,為產品優化、質量控制及環境研究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該儀器基于光譜分析原理,通過紫外光源(如氙燈、汞燈)發射特定波長范圍的紫外線(通常覆蓋200-450nm),照射待測樣品后,利用光譜儀或探測器(如光電二極管、光電倍增管)測量透射光強度,并與入射光強度對比計算透過率。部分高d型號(如藍菲光學UV-2000S)采用積分球設計,優化樣品漫反射照明效果,減少積分時間,提升測量精度至±1nm波長精度,動態范圍z大化。
紫外線透過率分析儀的操作步驟涵蓋儀器準備、樣品處理、校準、測量、數據記錄與儀器維護等多個環節,具體如下:
一、儀器準備
檢查儀器狀態:確認儀器外觀無損壞,電源線連接正常,光源(如氙燈、鎢燈)完好無損,光學系統(如鏡頭、濾光片)清潔無污染。
預熱儀器:接通電源,啟動儀器,部分型號需預熱10-15分鐘至儀器穩定,確保光源輸出和檢測器響應達到最佳狀態。
選擇分析模式:根據實驗需求,選擇紫外掃描、可見掃描或定量分析等模式。
設置波長范圍:根據待測物質的吸收特征,設置合適的波長范圍(如200nm-800nm)。若需測量特定波段(如UVA、UVB),需在儀器中選定對應波長。
二、樣品處理
準備樣品:若樣品為溶液,需確保溶液無氣泡、均勻,且濃度在儀器測量范圍內(通常吸光度0.1-1.0效果z佳)。
選擇比色皿:根據樣品性質選擇1cm光程的玻璃或石英比色皿,確保比色皿干凈無污漬、劃痕或裂縫。清潔時使用無纖維清潔布或適當溶劑(如蒸餾水、乙醇),避免使用可能影響光透過率的清潔劑。
三、儀器校準
空白校準:將溶劑(如蒸餾水)作為空白樣品放入比色皿,置于樣品室內,調整光束路徑使樣品對準光束。使用空白溶液調整儀器零點,確保無樣品時儀器顯示為0吸光度(或100%透光率)。
波長校準:使用標準物質(如苯甲酸、氯化鈉)進行波長準確性校準,確認儀器波長顯示與實際吸收峰一致。
四、測量操作
放置樣品:將樣品溶液裝入清潔的比色皿中,確保比色皿放置正確、無氣泡,并置于樣品室內。
設置參數:根據實驗需求,設置波長范圍、掃描速度、積分時間等參數。選擇合適的掃描模式(如單次掃描、連續掃描)。
開始測量:啟動測量程序,儀器自動記錄吸光度或透過率,并生成吸收光譜圖。對于定量分析,依據比爾定律(A=εcl)計算樣品濃度。
五、數據記錄與分析
查看結果:在儀器顯示屏或計算機軟件中查看測量結果,包括吸光度、透過率或光譜圖。
保存數據:根據需要保存實驗數據和光譜圖,生成數據報告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對于定量分析,可使用標準曲線法或比爾定律計算濃度。
六、儀器維護與清理
清洗比色皿:每次實驗結束后,使用適當溶劑清洗比色皿和樣品池,避免樣品殘留影響后續測量。
擦拭儀器:用無塵布擦拭儀器外殼、顯示屏等,確保設備清潔。
關閉儀器:斷開電源,確保儀器處于待機或關閉狀態,延長使用壽命。
